6月19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高端峰会顺利举行。峰会邀请了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湾区城市代表等齐聚广州,回顾总结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经验做法,探索新时代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
峰会以“名城永续广府弥新”为主题。来自南京、九江、漳州、扬州、佛山、中山的名城代表和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代表、名城联盟、名城守护官和广雅中学学生代表等共同发布《名城保护广州共识》。
大咖云集
(相关资料图)
共话广州名城保护与发展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住建部科技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和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围绕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话题展开分享。
以《地域、文化、时代——漫谈“老城市·新活力”理念下的广州城市文化建设》为题,何镜堂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我们要以“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治理,既留住历史与记忆,延续城市人脉,又要与时俱进,激发城市活力与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人民的需求是城市的活力之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
以海口骑楼老街的“留、改、拆、拼”等案例为例,常青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了解优秀的、传统的手艺、材料、手法,继而把它留住,实现再现,并从“保护”“再生”与“更新”三个维度分析阐述了城市历史环境的适应性再生途径。
广州融入中原地区、成为岭南地区首府、最后成为全国超大城市,对于这一过程,潘安回溯千年历史并总结道,广州善用机遇,外柔内刚,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件事,这是广州最大的特点,也是留给市民很好印象的源泉。
与潘安观点不谋而合,张颐武以“通”字来概括广州的特点:不仅有中华文化内部的通,还有广府、客家、潮汕等岭南文化内部的通,还有中西文化的互通互融。通中有序、通中创新,广州城市的创造发展无一不是以“通”来发展建构的,也蕴藏着不断面向未来创造新机遇的可能性。
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生动展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形象片《绣名城花尽绽》在峰会上发布。据介绍,该形象片的主题紧扣广州以“绣花”功夫守护历史文化名城,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广州40多年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成果,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和岭南文化精粹竞相登台,生动展现出老城市焕发出的新活力。该形象片也将在纽约时代广场户外大屏投放与全球观众见面。
此外,峰会现场正式发布“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智库报告。报告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41周年为切入点,以广州为剖析样本,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和座谈采访,以翔实的案例和事实,总结提炼了41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宝贵经验。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展”同步在峰会展出。该展分为“城脉、商脉、文脉融汇一体的‘广州故事’”“创新超大城市名城治理的‘广州方案’”和“既能喝凉茶、又能叹咖啡的‘广州实践’”三个篇章,全面展示了广州名城保护40余年的经验和建设成就。其中,历史文化名城数字化技术展示和广州市房地产档案馆提供的广州契证研究资料为整个展览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和观赏体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