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新疆录井部SL255队队长李继良和队员们收拾行囊,离开海拔3300米的青海高原,登上凯旋的归途。
(相关资料图)
这里是青海省德令哈市大柴旦镇北缘的高原,在柴达木盆地的这片“生命禁区”,SL255队7名将士坚守了120天,优质高效完成3口标杆井录井施工作业,总进尺7357米。他们精准落实油气显示,获取8米岩芯实物资料,完成地化、定量荧光分析化验样品1497个,助力钻探效率较计划提升13%,建立马海东构造带3315米地质剖面,在山302井创造了同区块周期最短、机械钻速最高纪录。
擂响催征鼓
——“征战柴达木,我们就是来啃硬骨头的”
3月,SL255队接到青海项目的施工重任:承接胜利油田西部石油勘探项目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一组勘探井录井施工任务,包括2口直井和1口大位移斜井。
4月15日,面向“党员突击队”旗帜,SL255队全体队员立下铮铮誓言:“保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用过硬技术打响胜利录井品牌!”
虽说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眼前的一切还是超出大家的想象——“全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8月飞雪白,四季穿棉袄”。
高原的含氧量只有平原的70%。积雪覆盖井场,昼夜温差大,5月的夜晚气温只有零下10摄氏度。肆虐的风沙、强烈的紫外线在这里“常驻”,时不时下一阵冰雹。
山6侧井是柴达木盆地山2南断块上部署的一口侧钻井,跟设计出入较大,是录井施工难度最大的井,鲜有经验可借鉴,只能现场边打边摸索。
“少说干不了,多想怎么干!”队长李继良的话字字如钉,“征战柴达木,我们就是来啃硬骨头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疼头晕,腿发飘,白天捞砂时心慌气短,晚上睡觉容易憋醒。但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打退堂鼓。为了减轻大家的高原反应,王卫东每天为大家泡好茉莉黄芪茶,补充元气。
在井上,李继良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白天头疼,晚上腿出现多次抽筋。怕影响隔壁睡觉的兄弟,他硬是咬着牙强忍着不出声,一拳一拳敲打着腿肚子,第二天依旧带队施工,做好设备安装、注样调试、地质交底、安全评估。
戈壁点精兵
——“‘敢吃苦’是关键词,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在恶劣环境下,要想啃下硬骨头,没有巧门道,只有苦功夫。
李继良和吕政实行跟班作业,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施工标准操作,把质量管理贯穿于井位选择、搬迁安装、钻井施工、完井作业全过程,保证了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
在青海3口井的录井过程中,井浅油轻,地层被像蜘蛛网一样的断层分割,一口井一个样。队员们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层,不放过任何一粒可疑砂屑”,在运用常规技术进行钻时、钻压、气测和地层疑似对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显微薄片、三维定量荧光技术,去伪存真,在路乐河组2砂组内发现了5.7米油浸级别好油层段,重新构筑了技术人员对本区块油层的新认识。
为节约钻进周期,他们全面铺开区域成油规律、地质补充等工作,精确预判油层位置,根据区块地层的特点创新使用井底1吨磨压法,“3分钟”快速评价含油性,既提速提效又保证了气测的连续性,确保对每层油气显示做到“及时发现、精确评价”,获得现场井队、监督和甲方领导的高度赞扬。
悬挂作战图
——“急难险重任务,有我冲锋战斗在第一线”
在SL255队的7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王卫东55岁,最小的陈彪才20岁。小小的录井房,满是忙碌的痕迹:保温杯里,早上灌的热水,中午还没打开;旁边的饭盒,透着余温,却顾不上扒拉一口……
白天,毛文威和杜常宁负责捞砂和岩屑晾晒;王登东做好精细岩屑描述,在双目镜下进行仔细观察对比描述。
在山302井施工的关键期,李继良深夜接到妻子电话:“姥爷走了……”这个山东汉子躲在宿舍哭了整整一个小时,直到报话机传来仪器房的声音:“队长,钻时慢了2米。”“马上来!”李继良迅速洗了把脸,擦干哭红的眼睛,戴上安全帽走进夜色中。
王卫东到了休班时间,依然选择继续施工,妻子打来电话:“孩子找了个对象,亲家问何时见面。你都离家4个月了。”王卫东犹豫了一下,回复“等干完了再回去”,把见面推到了年底。
陈彪的父母打电话让他回甘肃老家相亲。他干脆地回复道:“现在回去了队上缺人,耽误工作,我干完了再回去。”他很珍惜在高原施工的机会,还想再跟着师傅李继良多学一点技术。
行走高原,耳中有大风的呼啸声、钻机的轰鸣声,以及沉重的呼吸声和厚重的脚步声。强烈的高原紫外线,把队员们的脸晒得黢黑爆皮,整个脸都火辣辣地疼。但那一张张黝黑的脸上,眼神依然坚定。在这片高原上,除了带回满满的成果,他们还磨炼了顽强拼搏、敢于突破、攻坚啃硬、永不放弃的坚强作风。(单旭泽 袁 滨 姬生震)
关键词: